当前位置: 首页>退役军人风采
2021年全国最美退役军人先进事迹
发布日期: 2021-12-31 14:06:32 来源: 思想政治和权益维护处 作者:

最美退役军人-河南邓州编外雷锋团“薪火营”:

为群众排忧解难是我们的责任”

我是雷锋的战友,要为雷锋争光,像雷锋那样做人做事。”这是编外雷锋团的坚定信念,更是“薪火营”的行动指南。

河南邓州市编外雷锋团“薪火营”,成员全部来自于退役军人,是邓州编外雷锋团骨干营之一。近年来,他们始终不渝地传承着雷锋精神,让雷锋精神之花开遍邓州大地。

2014815日,是“薪火营”宣告成立的日子。108名曾经在雷锋生前所在部队服役的退役军人,从田间地头、工厂车间、党政办公楼走到一起,加入了编外雷锋团“薪火营”。

从军5年的雷天才,在雷锋生前所在部队服役时就是“学雷锋标兵”。“一听说成立‘薪火营’,大家都迫不及待地申请加入。”雷天才回忆,“我们当中多数人工作都很繁忙,但再忙再累,营里的事不能耽误。”

“我曾在雷锋生前所在部队服役,退伍回来后就加入了‘薪火营’,找到了归属感。”“薪火营”最小的成员刘鹏说。刘鹏从小学得一门烹饪手艺,退役后经营一家小餐馆。加入“薪火营”后,他以“雷锋战友要为雷锋争光”为座右铭,经常赠餐给一些流浪者、孤寡老人。

“我常年不在家,每次营里有活动,凡是我能帮上忙的,都会尽一点微薄之力。”陈有汉常年在深圳务工,但他时刻不忘自己是“薪火营”的一员,先后5次参加“薪火营”的捐助活动。

随着一批批退役老兵的陆续加入,“薪火营”很快由最初的108人发展到600余人,成员秉承雷锋同志的“钉子精神”,成为基层建设的实践者和推动者。

在脱贫攻坚战中,“薪火营”成员黄志创办了规模养殖小区,带动3000多户家庭脱贫致富。黄志说:“造福家乡父老,尽全力帮助每一个困难家庭,支持每一个有需要的乡亲,我一定不会缺席。”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600多名“薪火营”成员借助南水北调水源地的优势,或筹资办加工项目,或发展稻虾混养,或创办特色种植,近300人成为种植、养殖和加工专业户。成员赵普林一步步摸索、一点点积累,成功创办餐饮服务公司,带动了62名退役军人就业;成员丁胜军艰苦创业,成立驾校和汽车文化生态公园,安排860余名退役军人就业。

“薪火营”成员涵盖了各行各业,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默默奉献,践行传承着雷锋精神,用实际行动感染着身边人,把雷锋精神辐射到社会每一个角落。

2020年春,新冠肺炎疫情来袭,“薪火营”挺身而出、冲锋在前。20多名成员帮助菜农收菜、包装,将10多万斤新鲜蔬菜及时送往武汉。

“作为‘薪火营’成员、从雷锋团走出来的战士,为群众排忧解难是我们的责任。”“薪火营”教导员杜恒介绍,今年夏季多地暴雨,“薪火营”200多名成员带着救援物资,兵分三路,抵达郑州和新乡进行救援。他们蹚着泥浆步行20多里,一户户排查搜救;开着冲锋舟转运居民,一天跑30多趟……66夜,“薪火营”共抢救转移受灾群众2000余人。

成立以来,“薪火营”为困难家庭、灾区群众、贫困病人捐款近200万元,捐物2万余件,做好事1万余件。成员中,有50余人担任过村组干部,带领20多个贫困村脱贫致富,100余人被评为邓州市“优秀共产党员”。他们沿着雷锋足迹,谱写着新时代的“雷锋之歌”。

最美退役军人---龙吉克·卡德尔:

行走在帕米尔高原的戍边人

龙吉克·卡德尔的眼神格外纯净,五官立体有着明显的塔吉克族人的特点,他长得瘦瘦高高,看上去比实际年龄要年轻许多。“这是我第一次来北京,昨晚激动得都没睡好。”龙吉克对着记者,有些不好意思地笑了,他表达荣膺“最美退役军人”的心情:“这项荣誉让我们看到,党和国家一直没有忘记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退役军人。这个荣誉不是我一个人的,是我们全家父子四代的,也是所有守护在帕米尔高原上的军人们的。无论是否在役,我们都会把爱国戍边当成终生的责任。”

电影《冰山上的来客》主人公阿米尔的原型,就是龙吉克的父亲。他看着这部电影长大,并一直沿着父亲的足迹走到现在。卡德尔家族在帕米尔高原的塔什库尔干县是个大户人家。由于这里曾经是古丝绸之路要隘,经常有土匪袭扰,龙吉克的爷爷阿布力克木只得带着家人在山里东躲西藏。新中国成立了,要隘也安宁了,人们的生活也平静了。年纪已大的爷爷就当起了守边人,协同守边部队一道守护帕米尔高原,是卡德尔家族第一代护边人,并给家人立下一条家训:“所有子孙后代一定要爱国守边,跟着共产党走。”

龙吉克的大伯在19499月加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驻守在帕米尔高原的喀什和喀喇昆仑山的和田。1952年,龙吉克的父亲卡德尔·阿布力克木也穿上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军装,走进边防三团。1974年,在边防哨所工作了22年的父亲转业了,和大伯一样,也没有离开塔县,一直穿着心爱的绿军装,退役不退岗,继续奔走在塔县的几百公里边境线,与塔县军民共守祖国边防。

这是卡德尔家族的第二代护边人。

1979年冬天,正值我国南部边境自卫反击战,新疆的特殊地位格外重要。

参军去!龙吉克。”龙吉克初中一毕业,父亲就毫不犹豫地说。

龙吉克向往军营,爷爷在帕米尔高原护过边,大伯和父亲也是如此。17岁的龙吉克沿着祖辈、父辈的足迹,走上了帕米尔高原,走上了边防哨所卡拉库里高地。自此在部队的30年里,他服役部队所辖的8个边防派出所,管辖的880公里边防线,46个通外山口,龙吉克每年都要一一走遍。

雄鹰翱翔励后人,红色家训有传人。

龙吉克有两个儿子,也和他一样,耳濡目染,知道军人很艰苦,更知道军人很光荣、很伟大。

2003年,大儿子阿布都贾米毕业了。

龙吉克试探着问大儿子:“毕业了最想干什么?”

当兵!”大儿子毫不犹豫,脱口而出。帕米尔高原的武警提孜拉甫边防派出所,龙吉克的大儿子成了卡德尔家族第四代帕米尔高原上的护边人。

2007年,小儿子肖贡尼又毕业了。

阿爸,我也去当兵。”

龙吉克的两个儿子先后都走上了武警边防派出所副所长的岗位。就像天山上的并蒂雪莲花,在寒冷的帕米尔高原,也开得红艳骄人。

2019年,武警公安边防部队转隶到地方公安。按照政策,他们可以去大城市找到一份安逸舒适的工作。

跟着大部队,继续守在帕米尔。”两个儿子做出了一样的选择,脱下军装换上警服,依然坚持守边。

他们,龙吉克和他的家人,就像昆仑屏障上一块磐石,就像铜墙铁壁上的一颗铆钉,就像连绵边防线的一块界碑,卫国戍边,永不动摇

最美退役军人---李春燕:

大家甜才是真的甜”

道路宽阔平坦,道旁绿树成荫,路灯交相辉映……很难想象,昔日偏远落后的小山村,如今变成了村容整洁的美丽乡村。

小时候,进出村只有一条坑坑洼洼的山路,每到雨天更是泥泞不堪……”谈起过往,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白县凤山镇峨嵋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李春燕感慨万千。

2015年,退役后的李春燕回到峨嵋村,看到山野密密麻麻种满了龙眼树,一串串金黄的龙眼挂满枝头。

那时,村民谈起果树却直摇头。原来,峨嵋村的龙眼皮薄、肉厚、清甜,但就是卖不上价钱。去掉成本,几乎赚不着钱。

得打造一个叫得响的品牌。”李春燕望着眼前硕果累累的景象,有了主意。

说干就干,李春燕开始跑市场、搞调研、做策划。由于准备充分,他们的产品很快得到市场认可。

一人富不算富,大家甜才是真的甜。”随着市场规模扩大,李春燕利用电商平台进行销售,辐射带动全县56个村开展深加工,扶持123户贫困户就业。

2020年,李春燕任峨嵋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上任不久,就面临一场考验。为解决农村供电“最后一公里”问题,广西推进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可是改造线缆经过一户村民家时,这户村民就是不同意。李春燕认为还得将心比心,她一次次来到这户村民家做工作。在李春燕和工作人员的努力下,村里电力增容顺利完成。

扎根土地,同乡亲心贴心,干工作就会更有力量。”李春燕找到了些门道。乘着政策的东风,她又想方设法为村里修桥铺路、开渠引水,村里还修起了文化休闲广场。很快,峨嵋村发生了明显改变。

以前道路坑坑洼洼,村里穷得叮当响。如今,村里的路、水、电等设施和人居环境都有了很大的变化。”村民说起家门口的变化都十分骄傲。

李春燕深知,只有产业兴旺了,群众的钱袋子才能鼓起来,群众的生活质量才能持续好起来。李春燕发挥自身创业优势,分析规划产业发展。一方面,面对峨嵋村山高水少、不便于灌溉施肥的现状,通过设计水肥一体化,有效地降低了成本;另一方面,针对村里无专人管理村级集体经济、果树无专业人才进行维护的问题,提出“村委合作社+第三方公司+农户”的管理模式,加强了产业的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和市场化。

在李春燕的组织和推动下,村民在2021年以土地经营权入股合作社,拿到了数百元到1000多元不等的首次分红;峨嵋村还利用当地绿色资源优势,发展养殖业。李春燕说:“自己从一名普通退役军人成长为村民可以信赖的对象,肩上的担子越来越重,但是向前的信心和信念也更加坚定。”

夜幕降临,一盏盏路灯点亮了峨嵋村的道路。乡亲们在灯光下唠着家常,在门坪上跳起了广场舞……一幅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在峨嵋村徐徐展开。

最美退役军人---孟金霞:

怀有感恩之心 承担社会责任

一块小小的抹布,擦亮了家政金字招牌。她干着平凡的工作,却创造了不俗的业绩。她叫孟金霞,199311月退役,现为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巾帼家政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

4年的军旅生涯铸就了孟金霞坚忍执着、永不服输的性格品质和雷厉风行、踏实肯干的工作作风。1993年,孟金霞告别部队,在呼伦贝尔第一百货大楼从事售货员工作。2000年在企业转制过程中,她下岗了。“部队教育培养了我,作为退役军人,不能给政府添麻烦。”抱着这样的信念,她干起了家政服务,擦玻璃、做饭、洗衣服、做月嫂……

2003年,她联合打零工的姐妹组成服务小组,从3人到6人再到12人……经过多年的发展,如今巾帼家政已成为一家现代化综合性服务企业。

作为一名部队培养的共产党员,孟金霞始终怀有感恩之心,在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她尽自己所能承担起社会责任,将自己得到的温暖回报社会。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孟金霞动员公司的管理人员、保安、保洁组建巾帼家政突击队,参与疫情防控。走小区、查住户、登记外来人员信息……孟金霞还在当地退役军人事务局的支持下组织成立了退役军人应急救援队,协助社区应对突发事件,帮助居民解决困难。他们当中有20多岁刚退役的士兵,也有年近花甲的退役老兵。2020年春天,孟金霞带领着队员们服务了海拉尔区7个办事处、12个社区、24个小区。

孟金霞说:“若有战,召必回!这是退役军人在卸下戎装时向祖国许下的诺言!

今年8月,呼伦贝尔市出现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海拉尔区奋斗镇神宝小区成为中风险地区,进行封闭式管理。孟金霞又一次带着服务队冲了上去,为医护人员和值班民警送餐送水,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当初的诺言。

疫情给家政服务业带来了冲击。孟金霞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她利用巾帼家政电子商务平台对待业人员开展线上培训,提升就业能力。

如今,巾帼家政在呼伦贝尔市已为就业困难人员开办了188期家政服务培训班,培训家政服务员1.8万人,带动就业1.2万余人。培训退役军人320人,其中118人通过巾帼物业服务公司实现就业。

听党话,跟党走。”孟金霞是个懂得感恩的人,她总在技能培训班“开学第一课”上对学员说:“我们要永远记得,有了党和政府的好政策,才有现在的好生活!”

最美退役军人---李庆峰:

我要对得起群众的信任”

辽宁省丹东市长甸镇河口村,16年前,村民们守着山清水秀的家园,却不知如何脱贫致富;16年后,村里户户建新房,村民们捧着“致富果”、办起农家乐。

10多年来,退役军人、辽宁边检总站丹东边境管理支队大江口边境派出所政治教导员李庆峰瞄准长甸镇优势,帮助村民脱贫致富。

今年89岁的河口村村民冯毓芳,老伴脑瘫卧床多年,去年去世。那些年,他要一个人照顾老伴、养育3个孩子;后来,两个孩子长大成人,他还是与患病的儿子生活在一起。冯毓芳家生活的全部指望就是山上600多棵桃树,可他这种情况,哪有精力侍弄这些?

10年前,李庆峰走访看到冯毓芳颤巍巍地给桃树剪枝,天很冷却只穿了件单衣。李庆峰拿过剪刀要帮忙,冯大爷一个劲拒绝。为了让老人心安,李庆峰说:“大爷,您就当教我一门手艺吧。”

就这样,李庆峰帮老人修剪了满山坡的桃树。那年收成特别好,收成最少的树也结了100多斤果子。

早些年,有些村民因为桃子收获周期长、投入精力大而想改种板栗、人参等。特别是有一年春季,因气候原因桃树大面积死亡,更是愁坏了不少人。”为了保住桃树,李庆峰跑到县农业局,请来果树专家,爬山坡、钻桃园查看受灾情况,同时协调地方政府下拨专项资金,为果农购置农药、肥料和种植器具。

是李庆峰的坚持,才保住了这些果树。”河口村党支部书记冉庆臣说,拦住村民砍伐桃树后,李庆峰又向他提出成立桃农合作社的想法。李庆峰先后走访了1000余户桃农,最终在长甸镇政府、河口村委会的帮助下,正式成立艳红桃合作社。接着,李庆峰又有了新盘算:河口村在江边,有发展旅游业的地理优势,老百姓把自家院墙打开,就能开办农家乐。

最初我对开农家乐比较抗拒,拆掉好好的院墙,多少有点心疼。”经营者程淑华没想到,第一年就赚了1万多元。2015年国庆假期后,程淑华借了9万元盖新房,接待更多游客,转年不仅还清了借款,还结余3万多元。就这样,经过几年发展,河口村的农家乐从最初的13家增加到200多家。一到旅游旺季,农家院内外彩旗招展、人声鼎沸,十分热闹。

只有了解具体情况,才知道下一步怎么干。”李庆峰说。

大江口边境派出所辖区长、山路多,各村住户如繁星一般点缀在山间沟壑里,可谓九沟十八岔,岔岔有人家。为了掌握辖区情况,李庆峰徒步走遍156平方公里的每户人家。

最开始经常迷路,于是走一家我就在图上画一家。哪家有孤寡老人残疾人、哪家是贫困户,我都特别标注。”长甸镇河口村是李庆峰的主要辖区,也是他去得最多的地方。他手绘了28张辖区图,一张张小图汇聚成一张大图,如今每年还在补充完善。

村民常开玩笑,说我有千里眼、顺风耳、飞毛腿,总是随叫随到。”快速的反应,缘于李庆峰对河口村的熟悉。

辖区的路,李庆峰走了一遍又一遍,可回家的路,他却走得很少。李庆峰家在丹东市区,回家要1小时10分钟车程,按规定,他每两周可以回家休息两天。可家人总是见不到他的身影。

孩子3岁那年,我回家时,他见到我就往妈妈怀里钻。”回忆起这些情景,李庆峰心里很不是滋味。妻子姜黎娜说:“没啥抱怨的,决定嫁给他那天,我就准备好了。”

有家人的支持,李庆峰工作更起劲。全国优秀人民警察、辽宁省人民满意警察、辽宁省优秀青年民警……一张张奖状贴在李庆峰家墙上。

在李庆峰眼中,自己做的事情很小,群众却总把他的好放得很大。“我要对得起群众的信任。”李庆峰说

最美退役军人---刘清伟:

坚守海岛 保护生态

11月下旬寒潮南袭,远在珠江口东南、伶仃洋深处的担杆岛也迎来了明显降温。

“别急,天这么冷,猴子还在睡觉,不会来的。”在广东珠海淇澳—担杆岛省级自然保护区的营地,保育护林员、退役军人刘清伟叫住刚拖上一袋玉米、准备去喂猴子的张小华。

直等到上午10点多,太阳烤得地面暖烘烘的,他俩才带着食物来到岛中废弃的营房操场上。只一喊,隐没在周遭深山密林中的野生猕猴纷纷聚拢过来,熟练地捡食起地上的玉米粒,对身边一身迷彩服的刘清伟十分亲近,一点都不害怕。

在这个离珠海市区约47海里的孤岛上,刘清伟一待就是32年。1989年,广东省政府批准成立担杆岛猕猴自然保护区。正逢刘清伟退役,部队领导询问他是否愿意去艰苦的海岛护林,他答得很坚决:“部队安排我去哪里都行,我不怕辛苦!”

刚到岛上,刘清伟眼前一片亮丽景象:罗汉松、黄杨郁郁葱葱,野生猕猴在林木间跳窜。但再好的生态也藏不住苦日子——刘清伟住的是石头房,没有窗户就凿壁开窗;没有蔬菜,就开荒种菜;没有电,就点煤油灯;没有自来水,就把带泥味的山沟水沉淀了再喝……而说到亲人,他顿了一下,“没有通信,只能把思念留在心里了。”

作为保育员、护林员,刘清伟的主要保护对象为海岛森林生态环境及其野生动植物,严防盗采盗伐、盗猎偷猎。苦日子中,给他带来无穷乐趣的,还是岛上的2000多只猴子。

刚到岛上时,他因不了解野生猕猴的习性常被咬伤。

1996年的一天,刘清伟和队友上山寻找猴群。当时刚下过雨,山路泥泞。在一片密林里,他们发现一队正在迁徙的猴群。跟随猴群走到悬崖边时,刘清伟不小心踩到一块松动的石头,沿着崖壁滚落到落差30多米的山下……

“这样的危险不少。好在这些年,海岛生态保护的力度越来越大,岛上的工作生活条件不断变好;更重要的是,这么多年朝夕相处,猕猴们早已和我很亲近了。它们离不开我,我也离不开它们。”刘清伟笑着说。围绕猕猴,他积累了大量的研究数据和资料,一眼看去就能分辨猕猴的年龄和喜怒哀乐。

除了喂养猕猴,刘清伟还保护着岛上的罗汉松、黄杨等珍贵植物。一天傍晚,他巡海时发现一伙不法分子正往船上搬运盗挖的罗汉松。面对对方500马力的大船,他开着40马力的小快艇,不顾一切地追上去,差点被盗挖分子的大船撞翻。危急之下,他迅速联系周边渔船求援,将不法分子围住。

“罗汉松是国家的,我必须全力保护。”在刘清伟和队友的共同努力下,保护区与部队、居民共建联防机制,有效地遏制了盗挖罗汉松和黄杨的现象。

32年来,刘清伟每天在藤缠树拦、荆棘丛生中巡山二三十公里;协助抓获不法分子160多人,追回被盗挖的罗汉松、黄杨等珍贵植物2000多棵。在刘清伟和队友的共同努力下,如今担杆岛森林覆盖率从不足50%增长到96%

因为环境艰苦,一茬茬护林员上岛不久就离开了,只有刘清伟坚守下来。谈起今后的打算,他说,“岛上一草一木,都已融入生命!我这辈子不走了,就守着海岛!”

最美退役军人---龙福刚:

把军人的斗志带到工作中”

我要走最难的路、登最高的塔,把军人的斗志带到工作中,把责任和担当扛在肩上。”这是退役军人、南方电网公司贵州兴义供电局输电所五班班长龙福刚在工作中坚守的信念。

23年坚守带电作业岗位,他巡维路程超30万公里;拥有17项国家专利,为国家减少电量损失2.3亿千瓦时;获得“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他用实际行动,守护万家灯火。

1998年,23岁的龙福刚退役来到兴义供电局工作。每次外出巡视检修,龙福刚都随身携带笔记本,遇到一些复杂问题就记录下来,然后向老师傅请教学习。其他班组有检修和巡视工作,他也抢着参加,并学习记录。“当时条件有限,可供学习的专业书籍很少,我只能珍惜学习的机会,不懂的地方向师傅们请教,然后记下来自己琢磨。”他说。

就这样,短短3年时间,龙福刚就从一个门外汉成长为一名技能专家,达到了别人需要10年甚至更长时间才能达到的水平。通过多年的脚步丈量,龙福刚对辖区内1467公里输电线路的地形地貌、导线型号等数据牢记于心,这是他多年来保持“零差错”“零事故”的诀窍之一。只要线路有故障,他总能迅速制定出最安全最快捷的检修方法。

带电作业是在不停电的情况下,在对地距离80米的高空对高压线路开展带电检修,危险系数非常高,工作过程中容不得半点马虎和闪失。龙福刚开始思考,如何降低作业过程中的安全风险和劳动强度,提高作业效率。为此,他执着于钻研,痴迷于创新。

2012年,龙福刚在一次登杆作业中发现脚扣不防滑、容易掉。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日思夜想,画了草图,找家门口补鞋师傅做了七八次,才制作出第一个改进版脚扣,“能用,但材料舒适性、柔韧性和强度还不够”。

为此,龙福刚申请休假,专程跑到福建莆田市场转悠了3天,才找到合适的材料。2018年,他研发的第一代防滑防脱落脚扣诞生,现在已经更新至第三代。新产品大大降低了作业人员的安全风险,提高了登杆检修的效率,被同事们赞誉为“登杆神器”。

“这些年来,龙福刚不仅自己搞创新发明,还带动了输电管理所一批人的成长。比如南方电网公司目前最年轻的劳模,就是他的徒弟。”兴义供电局输电管理所负责人说,龙福刚积极主动发挥传帮带作用,用精益求精的专业精神影响和带动身边人,多次被评为兴义供电局“优秀师傅”。

走进龙福刚的办公室,门口挂着两块显眼的牌子,一块写着“劳模创新工作室”,另一块写着“龙福刚技术能手工作室”。

“我搞创新发明,不是为了多少奖项多少专利,也不是为了多高的荣誉,而是为让每一位外出作业的同事,能够高高兴兴上班、平平安安回家。”龙福刚说,再高的荣誉,也抵不过同事们的生命安全。

在南方电网工作23年来,他一直用行动践行着自己的初心。巡线时,他走的是最难的路;登塔时,他登的是最高的塔。龙福刚说:“我会始终牢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一名退役军人,无论走到哪里,都要成为一面旗帜;无论面对什么样的艰难险阻,都必须无畏前行,争取最后的胜利。”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城关区 邮编: 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7000001号

主办: 西藏自治区退役军人事务厅